《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报告》发布
全国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是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3年开始,每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旨在通过需方调查获取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及居民获得感等信息,反映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成效。2018年9月,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开展了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6个县(市、区)、752个乡镇(街道)、1561个行政村(居委会)、94076户居民。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的指导下,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组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和样本县(市、区)相关单位完成了调查任务。调查结束后,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组织编著了《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报告》。主要结果如下:一、农村居民县域内就诊超90%,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总体看,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效果显现。2018年,87.1%的居民在县域内医疗机构就诊,农村居民在县域内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超90%。居民主要的看病就医问题基本上能在县域内得到解决。城乡卫生服务可及性进一步改善,尤其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改善明显。一方面,城乡因经济困难需住院而未住院比例从1998年的18.3%和24.5%下降到2018年的9.0%和10.2%,反映因经济困难难以获得所需要服务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2018年有89.9%的家庭15分钟以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的家庭比例从2013年的69.1%提高到2018年的82.6%。不过,调查的西部农村地区有3.2%的需要30分钟以上。另外,居民住院平均等候时间约为1.5天,农村地区住院平均等候时间为1.3天。从需求侧反馈看,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诊住院不难。2018年调查与五年前相比,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以及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得到释放。《报告》指出,调查地区居民未利用医疗服务的比例下降。调查居民的两周病伤中,有88.1%的病伤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接受了治疗,两周患病未治疗人数占1.7%。因经济困难而未能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占两周患病人数的0.59%,与2013年调查结果相比,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调查地区居民年住院率为13.7%,比2013年的9.0%增加了4.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地区由9.1%增加到12.9%,农村地区由9.0%增加到14.7%。二、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6.8%,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趋缓在医保覆盖率和利用率方面,《报告》数据显示,调查地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8%,比2013年提高1.7个百分点,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分别为96.1%和97.6%。贫困人口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逐年上升,已经超过了全人口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7.8%。获得基本医疗报销人数的比例达到91.1%,比2013年提高1.1个百分点。90%以上的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得到了报销。医保补偿水平进一步提高。自2003年之后,随着医保覆盖面的逐渐扩大和社会医疗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水平逐年提升,到2018年已达到55.4%。这提示,我国医保覆盖率和利用率都在稳步提升,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费用方面,《报告》数据显示,调查地区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趋缓,费用增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2018年调查居民次均住院费用为10023元,增长幅度远低于同期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按可比价计算,2013~2018年住院费用年均增长1.4%,明显低于2008~2013年的8.2%的增长速度。三、患者就医体验改善,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改善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对门诊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80.0%,比2013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患者就医体验好转。其中对就诊费用、医护人员态度和就诊机构环境方面,分别较2013年提高5.8、5.2和3.3个百分点。对住院服务的总体满意率为75.0%,比2013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其中对住院花费、医护人员态度、医护人员对病情倾听的认真程度方面,分别较2013年提高5.6、3.6、3.3个百分点。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落实,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改善。比如,计划免疫及儿童青少年健康服务进一步提高。5岁以下儿童预防接种建卡率稳定在99%以上;54.8%的18岁及以下儿童青少年近一年接受过各类健康体检;腹泻、肺炎等儿童常见疾病得到较好的治疗。孕产妇健康管理与服务持续提升。调查显示,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为99.2%,5次及以上产前检查率为88.2%,产后访视率为74.6%,住院分娩率为98.6%,比2013年均有所提高。数据显示,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较高。调查显示,65岁及以上老人做过健康检查的比例达到66.2%,60岁及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2个月内接受过随访的比例分别为76.1%、72.6%。同时,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变。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比例呈上升趋势,15岁及以上人口经常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49.9%,与2013年相比增加22.1个百分点。《报告》提示今后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不断增加,将给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医疗卫生费用的合理控制依然面临挑战。此外特别指出,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作为一项紧贴现实的工作,下一步也要更加关注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均衡布局,为精准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能力提供依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强调: 院感防控不得影响基本医疗服务
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印发《关于保障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并做好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医疗机构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必须做好感染防控工作,不得因为感染防控采取一关了之、一封了之、一停了之等“一刀切”手段,影响群众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做好感染防控,是医疗机构日常诊疗的两个方面,二者并不矛盾,应共同做好、协同推进。《通知》提出,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强化日常监管,要求医疗机构做好医疗服务,不得以等待核酸检测结果、开展感染防控等为由,延误患者治疗或推诿拖延。对群众反映基本就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及时进行核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医疗机构和人员的责任。医疗机构要分类救治,满足患者基本就医需求。对急危重症患者,不得推诿拒诊;对门诊慢性病患者,视患者病情可将处方用量延长至12周,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对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放化疗等肿瘤患者、其他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重症患者,以及孕产妇和新生儿等特殊群体,要保障连续的医疗服务;对择期手术患者,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患者病情需要确定手术时间。同时,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作用,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发挥医联体整体效能。《通知》明确,对发热门诊患者以及普通门诊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要加强核酸检测等检验检查,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前不得允许患者离开医院。对新入院患者和陪护人员落实应检尽检,设置并利用好隔离区域或过渡病室,通过核酸筛查和隔离降低感染风险。合理确定床位使用比例,禁止加床收治患者。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上不探视、不陪护;非定点医疗机构非必需不陪护、不探视;确需陪护的,要固定陪护人员并进行核酸检测。三类人群返乡需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了《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重点问题答问,对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的这一工作方案进行说明。答问明确,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后不需要隔离,但需要进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做好体温、症状监测,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并在返乡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做一次核酸检测。返乡不满14天的,以实际返乡时间落实居家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要求。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人员从1月28日春运开始后实施,至3月8日春运结束后截止。根据答问,返乡人员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跨省份返乡人员,二是来自本省内中高风险区域所在地市的返乡人员(中高风险区域内部人员原则上不流动),三是本省内的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口岸直接接触进口货物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工具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返乡人员可在出发地或目的地的任意一家有核酸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凭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包含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码“绿码”返回农村地区。返乡人员返乡前应告知当地村委会,返乡后由村委会查验其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包含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码“绿码”。2021年国际护士会护理大会征文通知
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国际护士会2021大会将于2021年11月2—4日线上举办。会议投稿时间更新至2021年1月15日—3月4日,征文活动即将开始!会议主题为“守护全球”,是2020年国际护士和助产士年主题“护士--引领之声,守护全球健康”的延伸。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护士更是在新冠肺炎的预防、感控和救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议征文主题包括:护理领导力、流行病与大流行病、护理管理与教育、护理质量与安全、护理和高级实践护理、护理人力资源、全球卫生挑战、健康信息化与创新等8个方面。 摘要具体要求、稿件提交方式等详细信息,请访问大会官方网站查询。网址:https://www.icncongress2021.org/欢迎广大护理同仁积极踊跃投稿,传播中国护理智慧,共享国际护理盛宴!文章和图片转载自“中华护理学会”公众号不良事件发生后,作为“第二受害者”的护理人员也需要得到关注!
发布于 2021-02-26 许多医务人员在职业生涯中都经历过医疗不良事件,医疗不良事件不仅对患者造成伤害,也会对提供服务的医务人员产生影响。护士作为操作的执行者,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和压力,发生不良事件后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不良事件中,患者被称为“第一受害者”,而因不良事件受到创伤和伤害的医务人员则是“第二受害者”。发生不良事件后,“第二受害者”往往要经历领导的批评,同时可能也要经历来自患者家属的指责、同事的议论以及内心的自责和不安。这种情况下,护士很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分心、身体不适等情况,有再次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Day 1这一天科室里比往常还要忙碌,听到呼叫铃响,小A拿起治疗车里的输液瓶急匆匆地来到3床,还没有核对便换上了补液。在她准备签巡视单时才发现刚刚换上的是2床的药,她心里猛得一颤,立马关掉了3床的输液器。事情发生后,她立刻跟家属说明并道歉,更换了输液器。因为没有对患儿造成损害,且小A平时对小朋友非常关心,家属并没有责怪她。之后,小A立马向护士长汇报此事,护士长去安抚了家属,并没有责备小A。在患儿的哭闹声、呼叫铃声中,小A显得更加慌张。她自责、不安、焦虑……这一整天都魂不守舍。每次听到呼叫铃,总要看一遍又一遍药液和患者床号、姓名,害怕自己又换错。她总是刻意回避3床,看到家属们凑在一起讨论事情,她总觉得是在议论自己。同事间的说笑,她也觉得是在嘲笑她。这一天的工作,对她来说格外煎熬,下班后她几乎是逃回家。但脑海里却还是萦绕着白天发生的事,这一夜,她失眠了……她觉得自己有罪,怀疑自己不适合干这一行。Day 2第二天晨会,气氛严肃,在科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以及科室护理姐妹的注视下,小A低着头,感觉快窒息了。按流程,她再次汇报了事件的详细经过和反思,领导再进行总结。她多么希望能早点结束“审判”。Day 3今天的小A依然沉浸在那日的过错中,早晨她早早来到治疗室加药,只有自己一个人更轻松自在。今天她还是3床的床位护士,一旦想起就紧张、焦虑,她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这一天。上午的治疗开始了,她来到3床床边,仔细核对后接上了补液,迅速签好巡视单就离开了。护士长把她叫到办公室,她战战兢兢,又很慌张,心想自己是不是又犯了什么错。“小A啊,这几天我看你有点不在状态啊,还想着那个事呢?大家都犯过错,吸取教训,不要再犯错误才是最重要的。我跟家属聊过,他们对你之前的工作都很肯定,说你很耐心、很负责,而且你及时发现并承认了错误,已经原谅你了。不要太有压力,认真工作,多去关心患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弥补,也是对自己的交代。放松一点,去工作吧!”“谢谢护士长!”小A默默地点头。离开护士长的办公室,小A终于松了一口气。小A在听从护士长的建议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患儿也很快便好转出院了。小A也因为家属的理解、领导的客观评价和关心,而学会了正视自己。因为知道自己投入过、努力过、认真过,因此坦荡地走出了阴霾,工作上也更加细心负责。总结反思护理人员作为医疗操作的主要执行者,应做到全程落实各项制度,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犯错后及时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自我调节,尽早整理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避免再次犯错。护理管理者分析、反馈不良事件及加强科室管理的同时,还应关注护理人员的身心状态。及时提供情感支持,营造良好的科室氛围,帮助不良事件“第二受害者”尽快走出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从而促进患者安全。在武汉实习的日日夜夜,我依然历历在目
发布于 2021-02-06 2021年1月23日,是武汉封城一周年的日子。一年的时间,我们见证了武汉这座城市的英勇,也感受到了武汉人民的不屈与坚守。距离在武汉结束实习也有了快一年的时间,那些实习时光里遇到的人们,你们还好吗?2018年12月,因微电影《护心跑男》与医院结缘,被影片中体现出的“仁爱济世,协诚人和”的精神所震撼。2019年3月,站在选择实习医院的岔路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武汉协和。从2019年7月到2020年3月,二百五十多个日日夜夜里,在挫折和失败中汲取教训,基础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巩固,从一个被呵护者变成照顾者。收获与成长实习中经历了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抢救、第一次抽出动脉血、第一次参加医院的比赛、第一次查房……国庆前后参加了医院的实习生科普大赛,从选拔赛、初赛到决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拿到了团队二等奖,也算没有辜负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奖项背后是团队间的不断磨合、是对方案的一次次修改,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哪里都一样。查房的时候是在心内科轮转,从病例的选择、材料的准备再到最终的呈现,已然记不清熬了多少个晚上。在医院实习的第一个科室就碰到了抢救,内心的感触与所带来的冲击是无法描述的。医学总有它的边界,而医护人员也总会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去守护生命。“用知识将危难化解,用科学为生命护航”,这句话是入院第一天培训时老师告诉我们的,我一直铭记至今。那些美好而又温暖的人精神科里和我是同乡的男老师高老师;社区中总觉得似曾相识的韩老师;ICU里时而严厉时而温柔的何老师;手术室里告诉我要常怀悲悯之心的张老师;急诊里给了我很多练习、操作机会的邱老师;内心科总能保持热情和活力的白老师;保健科让人感到很亲切的肖老师;风湿科给我很多鼓励和支持的王老师;感染科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只带教两天却让我印象深刻的张老师;眼科里感觉很活泼的李老师;给我业余写作爱好很大鼓励和动力的教研室张老师;还有很多老师,虽然不是我的主带教,但同样教会我很多,每一位老师的指导和期望都将会化为我前行路上的动力和依靠。还有很多我连名字都不知道的老师,感谢每一位老师对我的包容、指导和教诲,虽然最终没有机会一一和他们说一声谢谢,但这段难忘的时光我会一直铭记。医护职业真正的意义和使命我们都是在偶然和侥幸中,获得难能可贵的平安和健康,而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把这种偶然和侥幸努力变成必然和注定。白大褂和燕尾帽下永远变化着的是一张张不同的面孔,但始终保持不变的是医者对平安和健康的不懈追求,永远不变的是希波克拉底和南丁格尔的铮铮誓言。疫情下老师们的义无反顾,让我明白医学的传承不仅仅是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医学的使命和担当。医院是直面疾病的“战场”,而这里每一场“战役”胜利的背后都有医务工作者的不辞辛劳。累,换来了生的希望;苦,只为不辜负对生命的托付。有人说人生就像列车,有人在中途上车,陪你一段路程以后下车。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告别。这段实习时光带给我的美好,我将永远珍藏于心。谢谢你,武汉协和医院!作者:夜空中最亮的星她还是签了《放弃治疗同意书》
发布于 2021-01-29 我是一名三甲医院ICU的护士,每日都在奋力与死神抵抗。守护生命固然是每个医护人员最基本的底线,然而,你有没有想过,这一条底线终究会被无奈的现实打破?在患者家属签上《放弃治疗同意书》的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对生命、对情感的理解,还远远不够。科室里住着一位70岁的老爷爷,半年前,老爷爷因为脑出血被送到当地医院急诊科。因为发现得比较晚,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间,经过插管和心电监护等抢救措施,病情稍微稳定,联系我院并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郭XX家属在吗?”“护士你好,我是他的妻子。”“你们的儿女呢?”“我们没有儿女,因为我的身体原因无法怀孕,这些年来,就我们俩相依为命。”“您知道郭爷爷对什么药物过敏吗?”“他对青霉素过敏,护士麻烦你们在给他打针的时候轻一点,他最怕的就是进医院,每次打针都怕疼。ICU是不是不让家属陪护?那我可以每天进去看一下他吗?我希望他醒来看到的第一个人是我。”“奶奶,郭爷爷现在入住我们ICU,您需要……”“护士姑娘,麻烦你告诉老头,让他安心治病,什么都别想,我一直都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奶奶无论有多么着急,都不曾打断我,因为她知道,我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爷爷好。对于奶奶来说,这些年来,最亲的人就是身边的老伴,现在精神支柱倒下了,她就必须得坚强,扛起所有的责任。奶奶总是不到10点就等在ICU门口,因为疫情管理,不能进病房看望患者,她也从不要求,只是将亲手炖的汤交给护士,守在门口默默地祈祷爷爷能够快点康复,从昏迷中醒过来。近半年的时间,奶奶无一日缺席,渐渐地,她成为了我们最熟悉的家属,都在感叹奶奶的毅力、羡慕他们的爱情。在一次交谈之中,我了解到了他们的爱情故事。他们相识于战乱时期,经历了风雨,一路扶持走到现在。奶奶无法生育,在那个年代实在是一件大事,然而爷爷也没有嫌弃她,反而给了她更多的爱,把她当成女儿般呵护。现在爷爷生病了,轮到奶奶来日夜守候。每次看着奶奶蹒跚离去的背影,我总舍不得关上ICU的大门。可是,爷爷一直昏迷不醒,病情也逐渐恶化,经过与医生的沟通,奶奶为了减轻爷爷的痛苦,决定不再继续无效治疗,让爷爷回到老家,在花开花落的田野上安详离去。办理出院需要家属签署《放弃治疗同意书》,这意味着,爷爷在出院后不会再接受我们医院任何治疗。那天,奶奶颤颤巍巍地写下了两个字:同意。爷爷在治疗期间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虽无法表达,但是身上的各种仪器令人看着都难受,与此同时,奶奶也度日如年。相比于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功能,奶奶的决定虽然心痛却也是一种成全,是令人敬佩的。奶奶曾说爷爷以前的愿望就是落叶归根,能够回到熟悉的地方,与大地融为一体,是一种情结。“我都这把年纪了,老头子要是不在,恐怕我也快了。”奶奶的眼睛里没有了光,也似乎看开了这一切,松了一口气。奶奶走进病房,看见消瘦了不少的爷爷,流下了我未曾在她眼里见过的眼泪。她俯下身子,抚摸着他的额头温柔说道:“老头子别怕,咱们回家了。”我有多么爱你,我就有多么大的力量接受失去。下辈子,请你一定也要找到我,再牵起我的手。女性正常收缩压水平低于男性据新华社微特稿 长期以来,医学界定义成年人正常血压水平时没有区分性别。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女性正常收缩压水平低于男性,沿用传统标准不利于女性预防心血管疾病。美国西达赛奈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分析先前4项血压研究的数据,得出上述结论。这些研究涉及超过2.7万名研究对象,其中54%为女性,所有人在相关研究开始时均未患心血管疾病,收缩压处于正常范围。随后16年至40年间,7400余名研究对象患心血管疾病。计入年龄、舒张压等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收缩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存在性别差异。多年来,医学界认为成年人收缩压持续不低于120毫米汞柱会提升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但新研究显示,这种标准适用于男性,对女性而言,收缩压不低于110毫米汞柱就已经关联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具体到各种心血管疾病风险,女性收缩压临界值均低于男性。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建议医学界评估血压正常范围时考虑性别差异。他们下一步打算评估女性收缩压在110毫米汞柱至120毫米汞柱时是否应接受高血压治疗。研究论文刊载于最新一期美国《循环》月刊。(王鑫方)
幽门螺杆菌有望被“斩草除根”(记者程守勤 通讯员郭原君)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毕洪凯教授团队,成功筛选获得新型抗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候选药物二氢丹参酮I。该丹参酮单体具有高效快速杀灭幽门螺杆菌、抗幽门螺杆菌生物膜、安全且不易耐药等优越性,有望作为一个有前途的抗幽门螺杆菌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该成果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抗微生物剂与化疗》上。幽门螺杆菌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胃癌高发的我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且抗生素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不断下降。含两种抗生素的三联和四联疗法是我国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并不能将幽门螺杆菌“斩草除根”。毕洪凯团队2017年通过初步实验从丹参上找到了突破口。丹参是应用广泛的活血、化瘀类传统中药之一,其脂溶性提取物即丹参酮类化合物,包括丹参酮I、二氢丹参酮、丹参酮IIA、隐丹参酮等30多个单体。研究显示,丹参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如抗癌、抗炎、心血管保护等,但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尚未见报道。毕洪凯表示,研究团队对1000多种中药单体进行细胞水平筛选,最终确定丹参中的二氢丹参酮I单体杀灭幽门螺杆菌效果最佳。二氢丹参酮I对生物膜内幽门螺杆菌也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且在连续传代过程中幽门螺杆菌并未产生对二氢丹参酮I的耐药性。为了让实验成果更加精准,研究团队不仅在细胞水平上进行体外筛选,还用动物模型进行体内筛选实验,进一步确定二氢丹参酮I对幽门螺杆菌的杀灭作用。小鼠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奥美拉唑和二氢丹参酮I联合给药组,比标准三联方案组具有更高的杀灭幽门螺杆菌效率。毕洪凯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开展二氢丹参酮I的作用机制研究,开展二氢丹参酮I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理和毒理学等研究工作。
《柳叶刀》:本世纪疫苗接种已拯救至少3700万生命据《柳叶刀》的一项新研究,从本世纪开始至今的疫苗接种工作,仅在近100个中低收入国家中就拯救了3700万人的生命,而根据研究中的模型预测,这一数字到2030年还要几乎翻倍,达到6900万人,其中多数受益的人群是儿童。研究分析了对人类健康影响重大的10种疫苗,例如HPV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模型显示,如果没有这些疫苗,仅2019年出生的小孩在5岁前夭折的风险就要提升45%。并且根据模型预测,接种了疫苗的儿童将会一生受益,与没有接种疫苗群体相比,他们的总体死亡率要低72%。而2000~2030年间,有1.2亿人的死亡可能因疫苗而避免,其中麻疹和肝炎病毒疫苗能拯救9600万个生命。研究也指出,由于中低收入国家针对疾病负担和死亡统计的数据不够完整和连续,预测模型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我国口服多糖疫苗研究获突破据新华社重庆1月10日电 (记者柯高阳)我国科研人员近期在多糖疫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发出一种用于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相关研究成果已由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论文通讯作者、西南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孔庆科介绍,肺炎链球菌是引起肺炎等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目前常用于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是多价多糖疫苗,但该类疫苗生产工艺较复杂、价格较高,免疫效果不尽理想。针对这些问题,孔庆科带领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课题组研究发现,采用基于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进行的多糖疫苗递送方式,可以诱导宿主产生针对特异性多糖的黏膜、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及长期的免疫记忆。课题组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一种可用于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口服多糖疫苗,该疫苗相比肌肉注射的传统疫苗更加方便,且成本更低。美国科学院院士罗伊·柯蒂斯认为,这项研究突破了目前传统的细菌多糖疫苗的构建方式,还可应用于其他病原菌来源的多糖疫苗、蛋白疫苗等多种疫苗类型,有助于实现疫苗的快速高效构建,提高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能力。